当前位置:我要收藏文化网 >> 读书

日久见效果再读《论语》|“君子不重则不威”一则详解看图猜

日久见效果再读《论语》|“君子不重则不威”一则详解看图猜

1.8子曰:“君子不重则不威,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如果你在在说话的时候偶尔用一些成语,学则不固。主忠信。无友不如知己者。过,说不定还可以增加别人对你的好印象哦,则勿惮改。”(杨伯峻《译注》标点作“君子不重,则不威;学则不固”,似乎不够流畅,所以此则标点依照程树德《集释》)

●“君子不重则不威,学则不固”,这里的“君子”一般理解为道德之君子,但宦懋庸在《论语稽》里则说:“君子,谓在位之人也。春秋时世禄世官,或轻浮,或鄙陋,或诈伪,或狎昵小人,或怙恶饰非,皆列国卿夫之通病。孔子以此戒勉之,较为合理。如训成德之君子,则其德已成,于下文各节戒勉语气不合。如谓君子之自修当如此,则‘君子’下宜加‘之道’二字。”

这种说法初读觉得甚有道理,但就在《学而》里,下文就有“君子食无求饱,居无求安,敏于事而慎于言,就有道而正焉,可谓好学也已”一则,与此则类似,也是对“君子”提出的“戒勉”,可“食无求饱,居无求安”之说,很难看作是针对在位贵族的“君子”。所以这里解释成道德之君子似乎更合理,孔子是在强调,君子就应该做到后面所说的这些。

关于这一句,《集解》说:“孔曰:‘固,蔽也。’一曰:‘言人不能敦重,既无威严,学又不能坚固识其义理。’”《集注》说:“重,厚重。威,威严。固,坚固也。轻乎外者,必不能坚乎内,故不厚重则无威严,而所学亦不坚固也。”清代陆陇其的《松阳讲义》也说:“重即整齐严肃之意。”

“重”,就是厚重庄重;“威”就是威严。西汉扬雄《法言·修身篇》:“曰:‘何谓四重?’曰:‘重言、重行、重貌、重好。言重则有法,行重则有德,貌重则有威,好重则有观。’”可以说是对“不重则不威”的很好注解。但君子言行庄重,有了威严,难免就少了亲和力,后世儒者给人的刻板印象,从这里或能找到一些原因。

“固”字,《集解》里提出了两种解释:一种解释为“蔽”,即蔽塞不通,“不固”,就是不致蔽塞不通;另一种解释为“坚固”。

理解为“蔽”,就把“学则不固”和前一句割裂开来了,意思是说“学了,就不致蔽塞无知”。杨逢彬赞同这种观点,理由是“根据‘固’在《论语》时代的用法”(《新注新译》)。但这种说法太笼统,“固”字的本义就是“坚固”,在先秦典籍里,这种用法并不罕见,比如《诗·小雅·天保》的“亦孔之固”,《左传·成公十六年》的“脩陈固列”等。

所以分人还是将“君子不重则不威,学则不固”贯通起来,把“固”理解为“坚固”。

“庄重”和为学有什么关系呢?为什么“不重”,就“学则不固”?陆陇其《松阳讲义》说:“盖学必深沈而后能固,不重则浮。学必镇静而后能固,不重则躁。”

这还是因为孔门的学问注重的是道德修养,就像李零在《丧家狗》里所说的那样:“修行礼学道德,目标之一,就是有君子风度,如果没有君子风度,庄重不足,轻浮有余,当然说明,他没学到家,‘学’自然‘不固’。”

所以杨伯峻把这一则的“学”翻译为“读书”,就难免有点狭隘了。

●“主忠信”,《集解》:“郑玄曰:‘主,亲也。’”亲就是亲近,这样理解,就把“忠信”解释成了“忠信之人”,意思就是亲近忠信之人。

刘宝楠反对这种说法,他在《正义》里说:“‘主’训‘亲’者,引申之义。《注》意谓人当亲近有德,所谓胜己者也。然下文复言无友不如己,于意似重,或未必然。”

程树德认为这种说法也能说得通,他在《集释》按语里说:“焦氏《补疏》曰:‘亲忠信之人,无友不如己之人,两相呼应。’郑训‘主’为‘亲’,义亦可通。”

《皇疏》:“君子既须威重,又忠信为心,百行之主也。”《集注》:“人不忠信,则事皆无实,为恶则易,为善则难,故学者必以是为主焉。”这样就把“主”解释为“以……为主”,是说君子要以“忠信”这两种道德行为为主。

杨伯峻和杨逢彬都赞成这种说法。杨逢彬批驳郑玄说:“但先秦典籍中‘忠信’出现频率较高,却未见一例表示‘忠信之人’者,故不敢从此说。”(《新注新译》)

●“无友不如知己者”,按照字面意思就是“不要和不如自己的朋友”。“无”,通“毋”,意思是不要。“友”做谓语,意思是交朋友。《集注》:“友所以辅仁,不如己则无益而有损。”

《吕氏春秋·观世》:“周公旦曰:‘不如吾者吾不与处,累我者也。与吾齐者吾不与处,无益我者也。’”《中论·贵验》:“不如己者,须己而植也。然则扶人不暇,将谁相我哉?吾之偾也,亦无日矣。”《韩诗外传》:“南假子曰:‘夫高比所以广德也,下比所以狭行也。比于善者,自进之阶。比于恶者,自退之原也。’”

这些说法与之类似,可以互相参照。但不和不如自己(主要指道德品质)的朋友,似乎有损孔子的“圣人”形象。于是就有许多为孔子辩解的说法。

《皇疏》引蔡谟的话说:“本言为友,此章所言谓慕其志而思与之同,……然则求友之道,固当见贤思齐,于胜己,所以进德修业,成天下之亹亹也。今言敌则为友,此直自论才同德等而相亲友耳,非夫子劝教之本旨也。”他说孔子这句话表达的是“见贤思齐”的想法,就是向胜过自己的人看齐,并不是说只有才能品德和自己相等的人才能亲近,才能做朋友。

李泽厚的看法类似,他在《今读》里说,“无友不如己者”,只是一种劝勉之辞,意思是自己应看到朋友的长处,即别人总有优于自己的地方,并非真正不去交结不如自己的朋友,或所交朋友都超过自己。

《四书辨疑》先引用苏轼质疑的话:“世之陋者乐以不己若者为友,则自足而日损,故以此戒之。如必胜己而后友,则胜己者亦不与吾友矣。”然后辩解说:“‘如’字不可作‘胜’字说。如,似也。……如己者友之,胜于己者己当师之,何可望其为友耶?如己与胜己者既有分别,学者于此可无疑矣。”

这里把“如”解释成“似”,“不如知己者”就是不似自己的人,也就是不能志同道合的人。与此类似,黄式三《论语后案》也说:“不如己者,不类乎己,所谓‘道不同,不相为谋’也。”

清华学教授钱逊(钱穆之子)也认为把“如”解释为“类似”较合孔子原意,所以这句应该译为: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朋友。

还有一种解释,就是把“主忠信”连上去,合起来解释“主忠信,无友不如己者”一句。如宋代邢昺《论语注疏》:“‘无友不如己’者,言无得以忠信不如己者为友也。”《论语后案》也说:“依旧注,承‘主忠信’反言之。不如己,谓不忠不信而违于道者也。义亦通。”

萧民元的《论语辨惑》赞同这种观点,认为这句话就是说,君子以忠信为重,不要与不重视忠信的朋友。在这里,“不如”不是比自己差的意思,而是说不像自己一样很重视忠信的人。

当然也有人认为孔子说的就是句子的字面意思。比如李零就说,不跟不如自己的朋友就是孔子的意思,“其实很清楚,用不着拐弯抹角”(《丧家狗》)。他还举了《说苑·杂言》里的例子:“丘死之后,商也日益,赐也日损。商也好与贤己者处,赐也好说(悦)不如己者。”子夏喜欢和胜过自己的往,所以每天有长进,子贡喜欢和不如自己的人相处,所以每天都退步。

事情的真实性不得而知,但说的正是“无友不如知己者”的道理。人往高处走,本也无可厚非,但这话是孔子说的,就显得有些自私狭隘了。但我们不应因此就想方设法去“曲意”为“圣人”讳,孔子也是凡人,说过这样的话也是很正常的。而且,一个人说话是要看语言环境的,无法知道孔子说这句话时的具体语境,只能是众说纷纭,莫衷一是了。

所以杨伯峻在《译注》里只是从字面意思译出了这一句,没有做进一步解释。

看看古今中外势利者的交友行事,无不是以权势地位金钱为标准,真是做到了绝不和不如自己的朋友!为之一叹!

●“过,则勿惮改”,《集解》:“郑曰:‘惮,难也。’”

对这一句,《皇疏》有几种解释,一种说:“友主切磋,若有过失者,当更相谏诤,莫难改也。”是说朋友互相劝谏,没有什么错误是难改的。一种说:“若结友过误,不得善人,则改易之,莫难之也。”是说交错了朋友要改正,不要怕难。又引用李充的话说:“若友失其人,改之为贵也。”意思是说如果交错了朋友,改过来就是好事情。

这些都是和上一句合起来理解,把“过”看成是朋友之间可以互相纠正的错误或是交错了朋友的错误。

《集注》则不同:“勿亦禁止之辞。惮,畏难也。自治不勇,则恶日长,故有过则当速改,不可畏难而苟安也。”有了错误要马上改正,不要畏惧困难。这是把“过”是针对所有的错误而言。后多依从这种解释。

错误人人都会犯,有时候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也不难,但要承认并改正错误就难了,或是囿于颜面,或是关乎利益,往往会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。

钱昕在《十驾斋养新录》里说:“过者,圣贤所不能无也。自以为无过,而过乃矣。自以为有过,而过自寡矣。……圣贤之学,教人改过迁善而已矣。后之君子,高语性天,而耻言改过。有过且不自知,与圣贤克己之功远矣。”

其实,许多时候,人并不是“有过不自知”,而是知道了也不愿意改。

●译文:

孔子说:“君子,不庄重就没有威严,学业也不会坚固。要以忠诚信实为主。不要和不如自己的朋友。有了过错,就不要怕改正。”

标签:论语 孔子 杨逢彬



IT百科:

怎么检测小米手机各个硬件 三星手机怎么把相册移到sd卡 尼康相机屏幕怎么调整亮度


网者头条:

珠宝玉石古风手链怎么戴 猫咪为什么不想睡猫窝 狗狗经常偷吃内裤怎么回事 宠物店怎么做好卖猫粮


相关文章

读书习惯培养,让你成为文化行业翘楚

以下是一篇关于"读书惯培养,让你成为文化行业翘楚"的文章,约850字:要成为文化行业的翘楚,培养良好的读书惯是必不可少的。读书能给我们带来丰富的知识和视野,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,提高我们的写作和表达水平,这些都是在文化